消化性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道疾病,可發生于食管、胃或十二指腸,也可發生于胃-空腸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憩室內,因為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最常見,所以一般所謂的消化性潰瘍是指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。
消化性潰瘍主要的癥狀是胃痛,除中上腹疼痛外,尚可有反酸、噯氣等其他胃腸道癥狀。上腹部疼痛是潰瘍病最常見的癥狀之一,有節律性、周期性和長期性的特點,疼痛的性質常為隱痛、灼痛、脹痛、饑餓痛或劇痛,以陣發性中等程度鈍痛為主,亦有持續性隱痛,能被堿性藥物和食物暫時緩解。
胃潰瘍的疼痛部位常位于劍突下或偏左,多發生于餐后半小時~2小時,再經1~2小時的胃排空后疼痛能自行緩解,在下次餐前自行消失,部分病例進食后即可引起腹痛,尤其幽門管潰瘍表現更為明顯,常伴見餐后飽脹不適或惡心嘔吐。其疼痛規律為進食-舒適-疼痛-舒適。
十二指腸潰瘍的疼痛部位在劍突下偏右,后壁穿透性潰瘍疼痛可放射至背部7~12胸椎區,常于飯后2~4小時發作,持續至下次進食后才緩解,進食后疼痛可減輕或緩解,故叫“空腹痛”,其疼痛規律為進食-舒適-疼痛。有的也可在夜間出現疼痛,常在夜間痛醒,又叫“夜間痛”。
為什么胃潰瘍是餐后痛,十二指腸潰瘍是空腹痛,夜間痛?消化性潰瘍疼痛之所以呈現節律性可能與胃酸分泌有關。因為潰瘍形成后,進食可以刺激大量胃酸分泌,胃黏膜蠕動幅度增大,頻率增快,胃酸可以刺激潰瘍面引起疼痛,蠕動的牽拉同樣可以刺激產生痛疼,所以胃潰瘍者多表現為餐后疼痛加重,空腹緩解。
而人體空腹時有基礎胃酸分泌,這部分胃酸可以進入十二指腸刺激該處潰瘍面產生疼痛,這一點在夜間表現更為明顯。進食后食物刺激胃液分泌的同時也刺激膽汁和腸液的分泌(分泌),雖然進食的時候胃內胃酸分泌增多,但是當這部分胃酸進入十二指腸時多已經和食物充分混合,所以痛疼緩解。
胃潰瘍、十二指腸潰瘍多由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,所以用藥之前一定要通過碳13或碳14呼氣實驗或胃鏡下取組織活檢確認病菌,才可對癥治療。在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中下面幾點尤為重要: